新绛县两家绛州毛笔制作工坊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时间:2025-01-13 07:00   作者:admin  来源:紫荆在线       返回首页

  历史上,绛州毛笔的制作技艺被誉为“南湖北绛”,并且被纳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目前,新绛县内有两家专注于绛州毛笔制作的工坊,它们均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其中之一便是积文斋笔墨庄。

  新绛县,凭借其“水旱码头”的优越地理位置,在明、清、民国时期便以其繁荣的手工业闻名遐迩,被誉为“七十二行城”。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贡院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城巷尤其引人注目。这里,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制作技艺享誉四方,历史上更是以“古绛笔墨一条街”著称。其中,积文斋笔墨庄便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孕育而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王刚与赵苏梅,作为绛州积文斋在笔墨制作技艺方面的第三代传人,数年前共同创办了山西绛笔笔墨有限公司,旨在老城区之外,更有效地推动和发扬这一传统技艺。

  据《新绛文史》记载,积文斋笔墨庄由张永福创立。1931年,张永福因生活贫困,从河南济源投奔河津“翰文斋”制笔名师翰吉贡门下学艺谋生;1936年,他在新绛与人合作开了一家毛笔店,取名“积文斋”,其制作的毛笔墨锭因质优价廉而闻名晋南各县;1956年,“积文斋”加入新绛笔墨社,后又并入新绛工艺美术厂;1981年,工艺美术厂停产,张永福挂出老字号,重新开业。

  张永福经过多年的探究研制,在前人制笔技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制笔、制墨技艺,毛笔采用纯手工制作,用料考究、品质优良。1989年,张永福老人将制笔、制墨技艺分别传授给女儿张喜婷和女婿王壮生;2003年,张喜婷和王壮生又将这套完整的制作技艺分别传授给儿子王刚和儿媳赵苏梅。2009年,积文斋绛笔、绛墨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纯手工制作的积文斋毛笔,主要由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构成。水活包括挑羊毛、沤羊毛、齐羊毛等,干活包括粘笔、修笔、拢笔、定型等。羊毫毛笔制作有80多道工序,兼毫毛笔制作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静心、用心去做。”赵苏梅说。

  积文斋制作的墨锭由皮胶、朱砂、麝香等十多种名贵传统中草药配制而成,制作工序包括选、配、和、调、烧、刮、蒸等,整个制作周期少则半年,多则长达一年。其中,“龙门墨”因质细蕴光、乌黑铮亮,享有“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的美名。新绛一位诗人为其赋诗曰:“甲骨刀雕寻妙笔,绛州墨运有文斋。银毫刷亮千秋月,乌锭磨开盛世来。”

  积文斋墨锭生产技艺沿袭传统工艺,现代技术无法完全将其取代。“想要制作好的墨锭,首先要不断捶打各种材料,使其均匀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将做好的胚条压入木质墨模定型,并在阴干后锉齐整,最后在墨条上描金方可收工。不同的成品墨锭重量也不同,有五钱、一两、二两的。我们是全省唯一用古法制作墨锭的作坊。”王刚说。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笔墨的市场急剧萎缩,为走出“勉强糊口”的困境,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文斋笔墨庄在变迁中开辟新路径。

  积文斋笔墨庄自转型为公司以来,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不断丰富和拓展产品线。如今,其产品已涵盖高中低三个档次,品种繁多,达到200余种。在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同时,积文斋笔墨庄积极与多家协会携手,共同打造了弟子规书画院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员活动中心、摄影协会创作基地、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等多个文化平台。此外,公司还致力于推动高校研学和中小学知行研学活动,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从多角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截至目前,山西绛笔笔墨有限公司成功培育了3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位市级传承人以及2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并助力百余名下岗妇女实现就业。同时,公司还与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协助一些特殊群体重返工作岗位。该公司的作品总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多项荣誉。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 冀ICP备2024068662号

紫荆在线 
©1996- 紫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