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改编的空间,以及“藏得最深的内涵”

时间:2024-10-21 06:32   作者:admin  来源:紫荆在线       返回首页

  2017年,《茶馆》剧本发表50周年,导演李六乙为四川人艺排演了四川版《茶馆》,这个版本除了把京片子替换成四川话,实际上仍然沿用了焦菊隐版。同年,青年导演王翀在北京的一所中学里排演了极为大胆的《茶馆2.0》,演出的“舞台”是在教室里用课桌拼起来的,观众人数被严格限制,这部勇敢的后戏剧剧场作品只在很小的范围里被知晓,五场演出的观众合计55人。这部戏没有对老舍的文本作出改动,穿着校服的孩子们说着原作的台词,一开始,语言和环境是不协调的,但是随着演出继续,老舍的文本完美地契合了校园社会的权力结构。舒济看了其中一场演出,她高度认可这个版本,她看到原作写到的种种欺压顺理成章地衍变成当代校园暴力,由此联想,类似的表演可以发生在工厂厂房或企业办公区,《茶馆》的文本并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它的鲜活的现实意义值得被不断激发。

  2019年10月,孟京辉因改编《茶馆》身陷舆论风暴,舒济表达了她对孟京辉的支持,她认为他打开了一扇没有禁忌的门,让她感受到当代戏剧人对老舍的关注,以及在国际视野下,老舍作品的改编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她也承认,在目前有限的《茶馆》演出版本里,她永远难忘的仍是焦菊隐版。

  戏剧评论家林克欢曾经中肯地分析过为什么焦菊隐版“翻不了篇”,1958版未必在艺术成就层面“不可超越”,但是它在中国戏剧史、在中外戏剧交流史中有着不可绕过的地位。“焦菊隐呕心沥血,他在舞台上所展现出来的空间非常有象征意义,把一个时代、一群人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处境,他让国外戏剧人看到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能做到这样登峰造极。”此外,老舍非凡的语言能力造就了全世界都没有的“中国式演剧”。以第一幕为例,几个重要角色其实只有两三句台词,居然能让观众记住,演员在台上坐得住,观众不觉得难受,所以西方导演们看了北京人艺的《茶馆》会感叹:“看似满台群演,实际满台主角。”林克欢进一步意味深长地点出,焦菊隐的视野与思维方式,达到了老舍的高度,这是最难的。“老舍写《茶馆》,他对于落日余晖、对一个时代的没落、对被时代抛弃的人们,充满着同情,这是《茶馆》里藏得最深的内涵。”

  这一切让北京人艺的《茶馆》成了中国特有的戏剧现象,也是全球戏剧史中罕见的孤例。在川流不息的舞台上,《茶馆》叫停了时间,它宛如一枚时间胶囊,封存着王利发的时代、老舍的时代和焦菊隐的时代。同时,被当作表演容器的《茶馆》,让演员荷载了周而复始循环的时间,看着梁冠华扮演的王利发,心力交瘁的王掌柜从阴影走向亮处,又最终留下一个萧索的背影,在他的身上,老舍的文本突破不曾变化的舞台,突破时间屏障,成为每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寓言。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 冀ICP备2024068662号

紫荆在线 
©1996- 紫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