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织造府》日前上演 展现了戏曲作品的当代审美特色

时间:2024-10-27 08:07   作者:admin  来源:紫荆在线       返回首页

  南京市越剧团近期推出的越剧作品《织造府》已经成功登台,该剧以诗意化的表演手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戏曲艺术的审美风范。

  全剧以一个独具匠心的构思为基石:在曹雪芹挥笔写下《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之后,他陷入了漫长的修订之苦,对于后四十回的增删修改,倾注了长达十年的心血,却始终未能定稿。于是,他毅然回到曾经熟悉的金陵城,在小厮的陪伴下,再次踏入了那座曾经盛极一时的织造府。面对这座恍若隔世的老宅,他的心中涌起无尽的疑惑:“这究竟是织造府,还是我儿时梦寐以求的大观园?是过往的旧梦,还是笔尖下的文学春秋?”曹雪芹的这种犹豫与迷茫,成为了剧中的一大悬念,激起了观众们浓厚的兴趣,也为剧作家的感性创作开启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二十年后,曹雪芹重返旧地,不仅是为了续写《红楼梦》,更是为了安抚书中那些儿女情长。在这座昔日的府邸中,他将见证怎样的景象,回忆起哪些往事,又将如何勇敢地面对那些似真似幻、虚实交织的境遇,如何作出内心的抉择?

  在编剧罗周看来,这一切既是对“曹雪芹笔下为何只有八十回”这一历史悬疑的当代回应,也为《织造府》的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戏剧结构规整是越剧《织造府》的显著特点。“多场次”是传统越剧的结构模式,越剧观众对这种“重场戏”与“过场戏”合理交错的方式也习以为常。在编织这部注重诗性表达的《织造府》时,罗周以第一场“入书”和第六场“出梦”作为结构上的首尾呼应,中间四个场次则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这既保留了越剧的艺术特点,又完成了写意、诗化的创作追求。春、夏、秋、冬作为整部剧的主叙事单元,分别与剧中的一位主要人物相对应。这样的设置使得人物色彩与四季所提供的情绪色彩高度匹配,人与自然的勾连也为全剧增添了诗意。

  在全剧的每一场次,抑或说独立单元中,剧作家都有意识地设置一个戏剧转折,相对完整地完成了对应人物的工笔描画。尽管这种“完整”带有剧作家自我诠释的独特视角,但人物的心理逻辑、行为逻辑整体上是完整可见的。而传统戏曲通常是按照起、承、转、合来设计场次,单个场次不承担人物心理逻辑的完整性。从这一点来看,这部脱胎于《红楼梦》的《织造府》,其现代性就相当明显了。有关“行游书中”“穿过翰墨去见你”等主观设想和美好诗境都寄托于此,并得到了比较切实的逻辑支撑。

  例如,第三场“夏∙品茗”是曹雪芹与宝钗、妙玉的对话场景,展现了薛宝钗“清雅志不俗”“不信金玉良缘结夫妇”的一面。这个薛宝钗虽不同于传统概念中藏愚守拙、听任命运摆布的“宝丫头”,但谁又能说这个“人间清醒”的薛宝钗不是来自真实的人物原型呢?又如,第四场“秋∙夜宴”,从“击鼓传花”到曹雪芹脱口而出“佳期不再”,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戏剧转折——从钟鸣鼎食之家的铺张繁盛到清朗秋月被命途阴云笼罩,这一切都在极为紧凑的时空里发生,具体来说,是发生在曹雪芹与贾母的对话间。从舞台的“满”到舞台的“空”,剧作家把中国传统诗歌中“乐景写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冬·泪尽》这部作品中,我们得以深刻感受到剧作家在诗意表达上的独到匠心。画面中,湖面上波光粼粼,一轮明月高悬,宝钗与黛玉荡舟湖上,相互倾诉着“前世缘、今生续;今世缘,来生续”的深情誓言,浪漫而又动人。然而,就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岸边突然传来了“抄没”的嘈杂声,让人顿悟,眼前的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这种戏剧性的转折,体现在林黛玉化身为绛珠草,在虚幻的美景中消逝。这一与《红楼梦》原著不同的改动,使得林黛玉的结局不再显得悲戚冷清。黛玉留下的那句“情之所至,便是永聚”,仿佛是特意针对开篇时曹雪芹的困境,以解开文人心结的方式,回应了“聚易写,散难写”的难题。这或许正是曹雪芹内心的彻悟,也是他重回“织造府”的全部收获。 在戏剧舞台上,曹雪芹凝视着那些令他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众姐妹”,她们逐渐消失在茫茫白雪之中。他终于喊出了积郁已久的心声:“不删了,不改了,不写了,《红楼梦》八十回,已经足够了……”全剧以此作为结尾,我认为,其创作初衷已基本达成,剧作的现代性也随之凸显。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 冀ICP备2024068662号

紫荆在线 
©1996- 紫荆在线